5月28日銅價再次暴漲!,長江現貨1#銅價:73470元/噸,漲2120元/噸;廣東現貨1#銅價:73340元/噸,漲2130元/噸……
銅價刷新10年來新高,鋁、錫、鉛等也相繼突破歷年新高。
這一波原材料風波,給中國的各行各業造成了劇烈的振蕩。
一些中小制冷企業負責人表示,“毫無夸張,感覺自己每天看原材料價格需要呼吸機,太難了,壓力太大了!”
其中,一位小型冷凝器廠家指出,現在庫存賣完了,不敢大量進貨,只能小批量生產,萬一原材料出現大漲后,再迎來大跌呢?即便是接單,也是按照最新價格執行。
一方面,企業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,更有甚至面臨著有錢買不到貨的困境。另一方面,如果企業大幅向客戶提價,可能又無法保障準時供貨,如果客戶不能接受價格,就會尋求新的供應商。一來二去,訂單便由轉向更有供貨保障和議價能力的企業了。
這也表明新一輪洗牌或加劇,一些弱勢雜牌企業被淘汰出局不無可能。
當然,你以為漲價只對中小企業影響深遠,那就想當然了,暴風之下,任何企業都不能獨善其身。
據記者了解,行業內有些大企業也是苦不堪言,同樣深陷不接單虧,接單還是虧的泥潭。
存亡之際,企業如何應對?
目前,制冷企業首先通過提價、產品升級等覆蓋原材料價格上漲造成的壓力。
企業加強成本管理也是應對“漲價潮”的一項策略。鏈條末端的產品生產企業通過供應鏈管理等把成本管理前移到供方,并通過管理體系活動降低企業人、財、物等其他成本,以此來補償原材料漲價成本,整合要素重新優化配置,以達到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益的目的。
同時,多數企業期盼,當前大宗商品走勢存在不確定性、不穩定性,國家相關部門應精準調控,確保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,幫助實體企業渡過難關。
從長遠來看,只有努力提升品牌附加值,提升產品議價能力,才能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。那么,“技改+智造”,優化產品結構、提升生產工藝,成為很多行業制冷企業的重要應對手段。